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关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为生命保驾护航

时间:2024-04-02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占比高达85%,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可能危及生命24小时内病死率可达37%6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则更高因此,认识动脉瘤、关注动脉瘤、预防动脉瘤破裂、治疗动脉瘤都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风险。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而导致血管壁退化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动脉瘤的形成、增大、破裂及复发。在血流冲击力及血流速度的影响下,其发部位主要为颅内动脉分叉部。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情况怎么样?

国内研究表明:35-75岁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0%55-64岁为发病高峰,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8.4%。伴有遗传性多囊肾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脑肿瘤、垂体腺瘤、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率明显上升。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年破裂率为1.0%-7.3%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较小的动脉瘤多无临床症状,常在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动眼神经麻痹、饮水呛咳、声嘶、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该如何诊断?

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技术,包括头颅核磁TOF- MRA序列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常规体检或筛查,建议选用头颅核磁TOF- MRA序列。

若动脉瘤需进一步评估,可选用头颅CTADSA

对于头颅MRACTA无法确定的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进一步接受全脑DSA检查。DSA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性操作,存在相关操作风险。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都需要治疗吗?

动脉瘤治疗前需行破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形态学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既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家族史。其中高血压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形态学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直径、纵横比、部位及不规则性。其中动脉瘤直径>5mm及形状不规则,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出现以上危险因素一条或多条,建议积极治疗。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如何治疗?

动脉瘤的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和保守治疗。

介入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置入以及覆膜支架置入。随着医学介入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以其微创性和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患者治疗动脉瘤的优先选择。

开颅治疗:主要包括动脉瘤直接夹闭术、血管旁路移植+闭塞术以及动脉瘤包裹术。对于一些宽颈动脉瘤,重要分支血管自动脉瘤体发出的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可以考虑开颅治疗。

保守治疗:低风险的动脉瘤患者可采取定期影像学随访。若随访过程中动脉瘤破裂风险升高,则建议积极治疗。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过治疗就痊愈了吗?

经治疗后的动脉瘤仍存在原位复发或其他部位再发的可能,所以术后的影像学随访有助于了解动脉瘤的转归。

对于介入治疗患者推荐首次复查时间为术后3-6月,之后分别在1235年行影像学随访,以后是3-5年行影像学随访。

对于开颅手术患者推荐首次随访时间为术后1年,之后每1-2年行影像学随访至术后5年,之后是3-5年行影像学随访。

影像学随访方式主要为:DSAMRACTA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复发了怎么办?

动脉瘤复发后的再治疗需专业临床医师对复发动脉瘤的破裂危险因素行在评估,具有高破裂风险的,建议再次手术治疗。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严格控制血压,建议收缩压<160mmHg

调整紧张情绪,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规律定期影像学随访;

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立即就医。

神经外科